重庆工商大学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在他乡有故事,全世界都在给有梦想的重庆人点赞

[复制链接]

77

主题

105

帖子

49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4: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月16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来自中国记协,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科技大学等高校,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共同热议“逐梦故事”。他们认为,“逐梦他乡重庆人”用精彩故事讲述重庆人的中国梦,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让世界了解了重庆,了解了中国。

本次研讨会由本报联合新闻战线、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外传播等单位共同主办。
2015年2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组织了“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媒体16轮35批次、213人次,分赴全国各省区市和12个境外国家及地区,采访了390位在他乡创业就业的重庆人。

作为对重庆直辖20周年的一份献礼,“逐梦他乡重庆人”大型系列采访报道从2015年6月18日重庆直辖18周年纪念日起,开始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和微博微信平台全媒体刊播,预计将刊播至2017年6月18日,为期两年,共计520期。

专家们认为,“逐梦”活动是重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生动实践,报道紧扣“中国梦”主题,有效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全媒体报道方式,生动再现了重庆人在他乡追梦、圆梦的精彩故事,反映出中国人自信、自强、和善、友爱的精神,传递了正能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潘岗:“‘逐梦’报道不仅体现了重庆人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重庆新闻工作者执着的情怀。”
“逐梦”系列报道不仅用润物细无声的报道感动教育了读者,也锻炼了记者队伍,磨练了他们的心智,一举多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教授:“逐梦”系列报道的过程是对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探索,“逐梦”故事真实,令人感动,让人觉得这样的新闻报道有深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雯:“逐梦”寻访的过程为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和主流媒体的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案例,策划和组织能力非常高,展示了重庆主流新闻媒体的专业水平。

  重庆市记协主席周勇:“逐梦”系列报道是重庆媒体走基层、走一线的生动事例,从“要我走”真正变成了“我要走”。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波:这是重庆新闻界贯彻落实中宣部在新闻战线开展“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生动实践,通过这种主题宣传的方式凝聚了重庆人民的自豪感、归属感。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在新闻战线中开展“走转改”活动,进一步提升主题宣传的传播影响力;坚守精选策划的工作理念,强化效果引领;坚持主题宣传的社会化合作方式,认真总结“逐梦”寻访的经验,把更多感人的故事讲得更好。

他们点赞“逐梦他乡重庆人”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潘岗:


“逐梦他乡重庆人”反映了中国人自信、自强、和善友爱的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同时,这次寻访报道也是重庆新闻人的追梦过程,整个报道也反映了重庆新闻工作者执着的情怀。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兼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陈实:


讲好中国故事,重要的是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怎么讲好、对谁讲的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也是一个时代的要求。我觉得“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高度契合了党中央的要求,体现了重庆的大局意识,也体现出了全球视野。

《新闻战线》总编辑万仕同:



如何做好主题报道是一个时代的难题,“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在这方面是一次很好的探索。

讲好故事是此次报道成功的关键,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说都是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趋势。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寻找到了重庆城市文化的共性和共鸣。

《中国记者》主编陈国权:


在我看来,党媒转型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重视我们自身的优势。“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活动发挥了传统党媒的优势,体现的了一种凝聚力。

《对外传播》主编于运全:

在当下的的对外宣传格局下,“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无疑是一个具备创新示范意义的案例。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重市委、市政府和各大媒体的共同努力。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王连弟:


在我看来,重庆能够组织这样一场规模浩大,对全球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新闻采访活动,不仅为我等新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提议,作为一项非常成功的大型新闻报道活动,“逐梦他乡重庆人”应该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向外界大力宣扬重庆人那种富有正能量、敢于拼搏的精神,更要让人们看到重庆的媒体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追逐新闻理想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

在我看来,“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之所以成功是基于三点因素,分别是:打动人心的故事所带来的有效传播,全媒体报道对传播效果的有效增强,以及通过举办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栏目的影响力。

北京日报总编辑赵靖云:

“逐梦他乡重庆人”这组报道通过描写个人的梦想,折射国家的梦想;通过写个人的精神,折射城市的精神;通过讲人物故事,来讲重庆故事、讲中国故事。报道构思巧妙,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天津日报总编辑王宏:

今天来参加这个研讨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事实上,整个“逐梦他乡重庆人”报道,从形式到内容,都让我看到了重庆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的不断创新。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主编从玉华:

关于“逐梦他乡重庆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团队,花这样大的力气,走这么远的路去寻找各种各样的重庆人,去写这样一个大重庆,我真的非常感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尹明华:

今天的媒体为何存在?如何存在?怎样体现自己的价值存在?能够作出多少为现实所需要的存在?“逐梦他乡重庆人” 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实际上就是对媒体存在价值、存在方式的一种新尝试。这种尝试的成功,主要在于做实了内容,做对了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蔡雯:

“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历经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也为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和主流媒体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这次活动响应了“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的大型主题,并选择了地方化的独特视角,聚焦在他乡逐梦的重庆人,以系列化的人物报道契合了国家所倡导的“中国梦”宣传主旨。


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勇:

今天的会,使我有许多感悟。尤其是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逐梦他乡重庆人”寻访报道的认识,坚定了继续办下去的信心,更领悟到重庆新闻界继续努力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

“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遵循了报道规律,也是对有价值信息的传播。寻访他乡重庆人,讲述他们难忘的奋斗故事,既是为了表达这座城市对他们的敬意,更是为了激发3000多万重庆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是重庆媒体的大美华章。尽管报道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想,用“大美华章”来概括和评价这组系列报道,是当之无愧的。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功军: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一直是新闻学界共同研讨的热点话题。我认为,2015年6月以来推出的“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就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重庆故事的良好实践。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

我认为,“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并且提供了观察重庆的新维度。

通过这样的报道,让重庆人的文化身份更加明确,重庆的城市形象更加清晰,也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未来使命的思考。我相信,在他乡人和重庆人共同观看“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的过程中,重庆开放、发展、充满希望的城市形象,将更加有血有肉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勇:

“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让老百姓更有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梦他乡重庆人”系列报道已经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成为全重庆的热门话题。



“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一周年回顾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闻名古今的高山大河、巴山夜雨,润物无声,繁衍着这方土地上的文明。

重庆人,身体里保存着远古巴人的血性,在大山大水中铸就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形成了热情好客、开放趋新、海纳百川的品格,塑造了这座城市气度恢宏、激情飞扬、张力无限的个性。

无论古今何时,不管身在何方,巴渝儿女秉承内心坚定的信念,大胆追逐梦想。他们的经历或波澜起伏,或妙趣横生,或令人唏嘘感叹;他们中既有成功人士,也有平民英雄;他们追逐梦想的奋斗经历和拼搏精神,与这座城市的山水一样,美丽而激荡人心,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另一道绚丽“风景”。
2015年2月,重庆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组织了“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用一个个的故事讲述了重庆人的中国梦。

1锻炼了新闻队伍 助推媒体融合发展
2015年11月4日
“逐梦他乡重庆人”大型人物故事寻访境外采访团出征

在这一年多的“逐梦”时间里,无论是在南国雨季还是北国雪夜,无论是祖国的万里山川,还是千里迢迢的异国他乡,都活跃着逐梦记者的身影。少则20来天,多则两三个月,他们沿着“逐梦者”的足迹,记录下每一个人追梦、筑梦、圆梦的精彩故事。

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13日,我市共组织市属主流媒体16轮35批次、213人次,分赴全国各省区市和12个境外国家及地区,采访了390位逐梦他乡的重庆人。

每一次采访,对每一位记者来讲,既是一次身体的拉练,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难得的成长经历。重庆日报年轻记者黄乔采访归来时颇有感触,“近一个月的采访,我经历了日晒雨淋,聆听了别人的成长故事,我不会再叫苦怕累,我也不再是一个娇气的小女生,这是我三年记者生涯里最特别、最难忘的一次工作经历。”

“开展‘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是对一线新闻记者很好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对提升新闻队伍素质,助推媒体融合发展做了积极探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称,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增加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显得尤为重要。“逐梦他乡重庆人”活动实现全媒体的共同参与,大家围绕相同的主题,用不同的操作风格,不同的形态呈现采访内容,相互探讨、彼此借鉴、共同提高,既锻炼了我市新闻队伍,又提升了新技术、新媒体素养,实现双赢。

2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和对广大受众的精神洗礼

“让我先说一句话,我是马识途,我是重庆忠县人,我饮长江水长大,我对重庆有深深的怀念。”阳春三月,成都市指挥街8号院,著名作家马识途老先生在接受“逐梦他乡重庆人”记者采访时,用浓厚的乡音,娓娓道来,向记者讲述了一位老革命家、一位文学大家波澜壮阔的逐梦人生。

“我就是个重庆崽儿,喜欢爬坡上坎。遇事开心乐观,提得起,放得下。”虽已百岁,马老仍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说,他还有个“5年计划”,准备再创作一批作品,在重庆开一次书法义展义卖,义卖款捐给家乡的穷困孩子们,帮他们能读上书。

如果说马老是老一辈重庆人“百年逐梦终不悔”的代表,那么还有无数年轻重庆人,用他们的逐梦经历,讲述了重庆人的倔强和坚韧。

记者一行与孟非(左四)合影

江苏电视台主持人、重庆崽儿孟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一句“随遇而安”道出了重庆人天生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个性。他说:“随遇而安不是消极认命,不是意味着做事可以不认真,世上哪有不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呢?重庆人是最能吃苦的!”

今年43岁的冉雄飞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2009年,他怀揣当一个“超级英雄”的梦想,漂洋过海到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攻读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他组建了中国龙体育俱乐部,用业余时间带领一批包括自己的儿子卡卡在内的足球队员,希望帮助那些追求职业理想的运动员梦想成真。他告诉记者,“经过几年拼搏,已有4名队员通过了代表州最高层次的NHPSA俱乐部选拔。”

还有,用“一碗小面传递爱的温度”的普通打工夫妻艾勇和庞文英,他们用平凡的行动、朴实的心灵展现了重庆人热情耿直、真诚守信的品质。

还有,把《好声音》引入中国的IPCN(International Program Content Network)国际传媒创始人之一杨媛草,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众人,成功就是要靠努力拼搏的道理。

还有……

据了解,作为重庆直辖20周年的一份献礼,“逐梦他乡重庆人”大型系列采访报道从2015年6月18日重庆直辖18周年纪念日,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和微博微信平台全媒体刊播,预计将刊播至2017年6月18日,共计520集。

截至2016年6月13日,“逐梦他乡重庆人”已刊播246期逐梦人物的故事。他们中既有成功人士,也有平民英雄,他们从事的行业覆盖文化、教育、经济、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他们凭借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辛勤汗水,践行了在他乡追梦、筑梦、圆梦的精彩故事。

“每一个人物都是重庆形象的最好诠释,他们作为重庆人、作为中国人,每一个逐梦、追梦、圆梦的过程,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缩影,他们也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波表示,“每一个‘逐梦’人的精彩故事,既是一次对广大受众的精神洗礼,也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形象营销、一次生动的爱国爱乡文明教育,更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践行。

3“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逐梦他乡重庆人’既与国家所倡导的主旨高度契合,又独树一帜,体现着重庆的‘辨识度’!”

“正是过去的艰苦奋斗,铸就了现在的辉煌成就。明天的美好生活,源于今天的不懈努力。重庆人了不起!”

“我是重庆人,我自豪!”

“逐梦他乡重庆人”故事刊播以来,已引发了社会以及世界华人的广泛关注。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百度搜索有相关内容45.9万余条,新闻跟帖7万余条。微博中形成了#逐梦他乡重庆人#话题,参与讨论人数超180万人次,点击量超1.32亿人次。在新闻跟帖和留言中,“重庆人在哪里都是好样的”“重庆明天会更好”之类的内容占据了主要篇幅。

“‘逐梦’的报道所呈现出来的重庆人重情重义、顽强拼搏、不怕失败、勇于挑战的可贵品质,对广大市民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无声的引领,其必激发出更多人对家乡重庆的热爱之情,他们将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来。”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激动地说。

此外,蔡敏认为,“逐梦”活动是重庆落实中央精神的创举。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精彩故事阐释‘中国梦’”,中宣部部署了在新闻战线开展“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国务院新闻办要求在对外宣传中要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重庆创造性地推出横跨三年、涉及全球500余人的“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既完美契合了“中国梦”的宣传,又落实了中宣部“走转改”、国务院新闻办“讲故事”的要求。

前不久,“逐梦”寻访活动还被评为“2015年全国外宣十大创新案例”。该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和广泛影响也得到了兄弟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称赞。

“活动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逐梦故事,展示了重庆人负重自强、开拓进取的逐梦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在齐鲁网总经理、总编辑谭鲁民看来,“逐梦他乡重庆人”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让更多人看到重庆人的品格,让重庆以多种形式更快地走出去。

中国江苏网总编辑冯海清称,“逐梦他乡重庆人”活动很有创意。在他看来,发起这个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打开一扇窗,让国内外的受众能透过这扇窗,了解重庆人在全国、全世界各个地区从事着什么工作,发挥着什么作用,从而将新闻报道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

一些兄弟省市的媒体同行则认为,“逐梦”活动为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如何赢得社会化支持提供了很好的探索。实践证明,只要策划和组织到位,正能量传播社会化是完全能够达成多赢局面的。

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看到更多追梦的重庆人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汤寒锋 竹琳
审核:袁尚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9-2 22:44 , Processed in 2.93274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